宋太祖乾德三年(公元965年),这位一代雄主赵匡胤率领三万精锐大军,兵锋直指后蜀国的都城,气势如虹,战云密布。
当时后蜀境内仍驻扎着十四万重兵,赵匡胤原以为此番必将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的激烈厮杀,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,后蜀君主孟昶竟然毫无抵抗之意,竟然大开城门,示意投降。
孟昶带着文武百官,盛装出城迎接赵匡胤,甚至亲自交出了象征皇权的玉玺,跪地叩首,低声称臣,示弱态度极为明显。
面对这样一个无大志、沉迷声色的君王,赵匡胤没有多说废话,径直进入后蜀城内,命人四处寻找一名被称作“花蕊夫人”的女子。
他找到后便立即下令将她押解回宋朝首都汴京。这位“花蕊夫人”正是孟昶宠爱的妃子,原姓费,被封为慧妃,生得花容月貌,地道的蜀地美女。
孟昶在《玉楼春》词中曾盛赞她的美貌:“冰肌玉骨清无汗,水殿风来暗香满”,足见其容颜和气质的绝佳。
不仅如此,“花蕊夫人”才情出众,精通诗词歌赋,尤其以《宫词》百首闻名,文辞清雅细腻,韵律和谐动听。
这也是在后宫佳丽如云的情况下,孟昶独宠她的根本原因。
展开剩余75%值得一提的是,历史上并非只有这位被称为“花蕊夫人”,前蜀王建也有一位妃子徐氏,因美貌也获赐此称。
不过,后蜀的“花蕊夫人”在史书中的评价远远超过了前蜀那位。
“花蕊夫人”被俘回到汴京后,赵匡胤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她。早已听闻她绝代风华,赵匡胤想借此一试她的才情。
于是,他命她以“亡国”为题,即兴赋诗一首。
这个题目刺痛了“花蕊夫人”的心,回忆起这段时光,她亲历了祖国的覆灭,贵妃身份骤降为囚徒,前途茫然,命运未卜。
无数愤懑与哀伤积聚于胸,经过片刻沉思,她一气呵成朗诵了这首诗:
君王城上竖降旗,妾在深宫那得知?
十四万人齐解甲,更无一个是男儿!
这首诗开篇便点明了亡国的根源:城墙上“竖降旗”象征着主公主动投降,是亡国的罪魁祸首。
“妾在深宫那得知?”表达了她作为宫中女子,对外界政事的无知和无奈,同时也为自己辩解。
自古以来,红颜祸水的传说不绝于耳,商朝灭亡归咎妲己,周朝衰亡归罪褒姒,唐朝覆灭归咎杨贵妃。
男人若无作为,多怪女人引诱迷乱;女人若失节,便成水性杨花。
她自觉只是深宫中的弱女子,与政治无涉,不懂大局。如今被问亡国之痛,反问对方意欲为何。
“十四万人齐解甲,更无一个是男儿”,用来描写当时军民投降的现状:十四万兵士纷纷卸甲,竟无人敢挺身而出抵抗。
言外之意,如果她是男儿身,面对敌军定会誓死护国,不会轻易低头。
诗句中虽略有夸张,但充满了一个女子对国家灭亡的不甘和愤怒:亡国无战,可谓羞辱。
最后一句“更无一个是男儿”,直接鞭挞了当时所有男子的不作为,言辞辛辣,情感激烈。
若非这些男子率先降城,后蜀未必败亡,她今日也不至于成为阶下囚。
《一瓢诗话》对这首诗评价极高:“何等气魄?何等忠愤?当令天下须眉一时俯首。”
据说赵匡胤听完“花蕊夫人”诗作,沉默良久,感慨她的故国情怀与亡国之痛。
面对这位集美貌、才情与胆识于一身的女子,他心生敬佩和倾慕,最终将她纳入后宫,封为贵妃。
—end—
图片来源于网络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查询,顺势盈配资,股票加杠杆具体步骤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